本篇出處為:https://www.ptt.cc/bbs/FITNESS/M.1248151005.A.D5A.html
脂肪:脂肪組織是由脂肪球構成的,脂肪球的特性是,會漲大、會縮小, 漲到某個程度,會分裂成兩個(所以胖到一個程度後,再怎樣減都 很難再瘦下來),但脂肪球卻只能縮小到某個程度『脂肪球絕對不 會憑空消失,除非抽脂』。 以下參考: http://tinyurl.com/lvzzfz http://hist.class.kmu.edu.tw/Basic/Connective/Special/adipose/intro.htm 這裡的脂肪球應該是指,白色脂肪組織( white adipose tissue ) 或單房脂肪組織 ( unilocular adipose tissue ),這是成年人比較具有的脂肪細胞,就是因脂肪細胞內儲存單一的大型油滴而得名。 脂肪組織亦是身體的重要內分泌系統器官,為身體製造荷爾蒙,例如:肥胖荷爾蒙(leptin)、抵抗素(resistin)及細胞激素(cytokine)的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 而脂肪組織有另一種是褐色脂肪組織: ( brown adipose tissue ) 或多房脂肪組織 ( multilocular adipose tissue ) 人類之褐色脂肪組織從出生後十年內會逐漸減少,而白色脂肪組織則相反,所以成為成人之主要脂肪組織。這就是脂肪球增長,不會減少的說法。 身上的體脂肪:包括皮下脂肪、內臟脂肪、血脂。 體脂率(Fat)可以量測的主要是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而已, 而血脂需要血液抽取量測才可得知血脂(脂肪與蛋白組成脂蛋白)等高低數值分佈狀況。 95% 的脂肪是三酸甘油脂(triacylglycerol) 存在於脂肪細胞與組織中 (皮下脂肪、內臟脂肪), 少部分存於循環系統與肌肉中(血脂、膽固醇等),以上稱之為體脂肪。
1.皮下脂肪 簡短敘述一下,皮下脂肪就是皮下捏起來軟軟的脂肪,有皮肉分離之感,一般量測方法是量測皮下厚度的1/2,如體脂夾的量測方式,大多只能量測到皮下脂肪,無法測量到全身體脂率(包括內臟脂肪)。 皮下脂肪主要分佈於全身之皮下,臉、胸、腰、手臂、大腿、小腿,一般嫌臉胖、大腿胖、蝴蝶袖都是指這類型脂肪。 2.內臟脂肪(VAF) 內臟脂肪,顧名思義,就是囤積在內臟周圍的脂肪量,內臟脂肪的功能在於保護內臟,人體是由骨頭形成的一個腔室,裡面充滿著各式的內臟、血管、肌肉、結締組織、脂肪、體液…等,脂肪的功能在於保護內臟,不至於因碰撞而損傷,並協助固定內臟位置等。 所以內臟脂肪不可過低。但內臟脂肪過高,對於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罹患風險會提高,有相當高的正相關。(皮下脂肪影響外觀) 由於內臟主要分佈在腹腔,因此所謂的內臟脂肪率,是以囤積在腹部脂肪(內臟脂肪)的橫截面積來訂定(一般用CT斷層掃瞄),以CT掃瞄的脂肪面積10平方公分,等於內臟脂肪率1。 脂肪面積100平方公分,等於內臟脂肪率10。 一旦超過這個數值,因為內臟脂肪產生的慢性病症候群的併發率就會提高1.5倍。 現行內臟脂肪率標準為: 正常:1 - 9 、偏高:10 - 14 、高:15 以上(有人說,建議男生為4,女生為3,但其實1-9都在標準之內)在這裡,大家也發現,既然內臟脂肪是以腹部脂肪截面積作為標準,(量測電阻的方式,量測的是內臟脂肪率,比較不精確,CT截面積較為準確),也因此內臟脂肪的量測方式也可以量測腹部腰圍作為一個方便的判斷標準,所以大家常看到這個標準: 男生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便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分享一下腰圍的簡單量測方式: 請筆直站立,輕輕吸氣之後吐氣,放鬆心情,再開始測量。 測量腰圍(肚臍略微上方)。 問題:那可是你可能會說,腹部也會囤積皮下脂肪阿,怎麼分辨皮下與內臟呢? 簡單判定是,捏起腹部贅肉,略微挺出腹部,試著捏起肚臍旁邊的肉,捏起部分的厚度若超出2cm,表示腹內囤積的是皮下脂肪,相反的,覺得捏不太起來的人就是隱性肥胖,亦即很可能是內臟脂肪型肥胖。 所以,若是四肢瘦瘦,但腹部大大或超過標準的腰圍時,這也算是肥胖,更要注意減肥。 主要是內臟型肥胖外形會比較像是一根竹竿,插著槓丸的樣子。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只是腹部大了點,這比一般全身性肥胖的人更要注意。
體脂肪並無法由體重推算出來。一般來說,測量體脂肪的方法包括以下一些: 1. 水中測量法:藉由脂肪比重比水輕的原理,在實驗室中測量人體的比重來推算體脂肪百分率。 2. 皮下測量法:使用體脂肪測量夾來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算是較簡易的測量法,但誤差值高且只能推測出皮下脂肪,對於內臟脂肪無法測量,所以無法得知整體體脂肪率。 3. 近紅外線測量法。 4. 雙能量X光測量法。 5. 生物電阻測量法:利用脂肪與水份導電率不同的原理,藉由人體電阻的測量來推測脂肪在身體中所佔的百分率。這也是目前市售體脂機最常見的測量原理。 因為體脂機的普及率提高,所以在學校保健室、健身房、減重門診甚至一般人的家中都會備有體脂機可供測量。不過,一般的體脂肪儀是籍由電流導傳間接來估計體脂肪多少,因脂肪不能導電,所以當膀胱沒排空、胃有進食、大號沒排乾淨…等情況時,均會造成估計錯誤。為了避免誤差,最好固定時間將身體”廢物”排空後再測量,會比較準確。 由於體脂肪儀的測量不是沒誤差的,所以檢查結果必須由專科醫師判讀才可以減少錯誤發生。其實我們在家評估體脂肪減少沒有,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看看衣服鬆了沒,只要衣服鬆了,體脂肪鐵定有減少,可能比體脂肪儀還實用。
(這是板上的板友最常告訴板友的的方法: 1.照鏡子 2.用皮尺 3.相片記錄每一段時期的照片) 體脂肪率是指身體成份中,脂肪組織所佔的比率。看起來胖的人,不一定脂肪率高;相反的,一個外型瘦小的人若不運動,體內還是可能囤積很多脂肪。體脂肪計係透過人體電阻原理,利用低電壓電流,測出電阻的單位,因為人體組織中的體脂肪是不導電的,而其他非體脂肪部分有70﹪為水分是可以通電的,如果電阻越大,體脂肪就越高。 測體脂肪組成,用醫院的大儀器最準,愈是簡化的,愈不準確。可以將自家的儀器帶到醫院用較精密的儀器做一次對照。 由於人體的體重、體脂肪率會隨著時間、飲食及身體機能和所含水份不同等因素而略有改變,因此,儘量選在固定時段測量才能作為比較的依據。一般來說,早上一起床上完廁所時,體內水分較少,所以,測量出的體重會較輕,但是脂肪的重量沒有變,當然體脂肪率就會升高,反之,下午測量出的體脂肪率較低,但也較為精準。若是加上水分攝取異常的多,一天之內體內水分含量變動更大,則造成誤差的程度則更顯著。 專家建議,最好的測量時間是晚上洗過澡、就寢前,空腹狀態時,測量時,最好只著內衣褲。
脂肪:脂肪組織是由脂肪球構成的,脂肪球的特性是,會漲大、會縮小, 漲到某個程度,會分裂成兩個(所以胖到一個程度後,再怎樣減都 很難再瘦下來),但脂肪球卻只能縮小到某個程度『脂肪球絕對不 會憑空消失,除非抽脂』。 以下參考: http://tinyurl.com/lvzzfz http://hist.class.kmu.edu.tw/Basic/Connective/Special/adipose/intro.htm 這裡的脂肪球應該是指,白色脂肪組織( white adipose tissue ) 或單房脂肪組織 ( unilocular adipose tissue ),這是成年人比較具有的脂肪細胞,就是因脂肪細胞內儲存單一的大型油滴而得名。 脂肪組織亦是身體的重要內分泌系統器官,為身體製造荷爾蒙,例如:肥胖荷爾蒙(leptin)、抵抗素(resistin)及細胞激素(cytokine)的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 而脂肪組織有另一種是褐色脂肪組織: ( brown adipose tissue ) 或多房脂肪組織 ( multilocular adipose tissue ) 人類之褐色脂肪組織從出生後十年內會逐漸減少,而白色脂肪組織則相反,所以成為成人之主要脂肪組織。這就是脂肪球增長,不會減少的說法。 身上的體脂肪:包括皮下脂肪、內臟脂肪、血脂。 體脂率(Fat)可以量測的主要是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而已, 而血脂需要血液抽取量測才可得知血脂(脂肪與蛋白組成脂蛋白)等高低數值分佈狀況。 95% 的脂肪是三酸甘油脂(triacylglycerol) 存在於脂肪細胞與組織中 (皮下脂肪、內臟脂肪), 少部分存於循環系統與肌肉中(血脂、膽固醇等),以上稱之為體脂肪。
1.皮下脂肪 簡短敘述一下,皮下脂肪就是皮下捏起來軟軟的脂肪,有皮肉分離之感,一般量測方法是量測皮下厚度的1/2,如體脂夾的量測方式,大多只能量測到皮下脂肪,無法測量到全身體脂率(包括內臟脂肪)。 皮下脂肪主要分佈於全身之皮下,臉、胸、腰、手臂、大腿、小腿,一般嫌臉胖、大腿胖、蝴蝶袖都是指這類型脂肪。 2.內臟脂肪(VAF) 內臟脂肪,顧名思義,就是囤積在內臟周圍的脂肪量,內臟脂肪的功能在於保護內臟,人體是由骨頭形成的一個腔室,裡面充滿著各式的內臟、血管、肌肉、結締組織、脂肪、體液…等,脂肪的功能在於保護內臟,不至於因碰撞而損傷,並協助固定內臟位置等。 所以內臟脂肪不可過低。但內臟脂肪過高,對於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罹患風險會提高,有相當高的正相關。(皮下脂肪影響外觀) 由於內臟主要分佈在腹腔,因此所謂的內臟脂肪率,是以囤積在腹部脂肪(內臟脂肪)的橫截面積來訂定(一般用CT斷層掃瞄),以CT掃瞄的脂肪面積10平方公分,等於內臟脂肪率1。 脂肪面積100平方公分,等於內臟脂肪率10。 一旦超過這個數值,因為內臟脂肪產生的慢性病症候群的併發率就會提高1.5倍。 現行內臟脂肪率標準為: 正常:1 - 9 、偏高:10 - 14 、高:15 以上(有人說,建議男生為4,女生為3,但其實1-9都在標準之內)在這裡,大家也發現,既然內臟脂肪是以腹部脂肪截面積作為標準,(量測電阻的方式,量測的是內臟脂肪率,比較不精確,CT截面積較為準確),也因此內臟脂肪的量測方式也可以量測腹部腰圍作為一個方便的判斷標準,所以大家常看到這個標準: 男生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便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分享一下腰圍的簡單量測方式: 請筆直站立,輕輕吸氣之後吐氣,放鬆心情,再開始測量。 測量腰圍(肚臍略微上方)。 問題:那可是你可能會說,腹部也會囤積皮下脂肪阿,怎麼分辨皮下與內臟呢? 簡單判定是,捏起腹部贅肉,略微挺出腹部,試著捏起肚臍旁邊的肉,捏起部分的厚度若超出2cm,表示腹內囤積的是皮下脂肪,相反的,覺得捏不太起來的人就是隱性肥胖,亦即很可能是內臟脂肪型肥胖。 所以,若是四肢瘦瘦,但腹部大大或超過標準的腰圍時,這也算是肥胖,更要注意減肥。 主要是內臟型肥胖外形會比較像是一根竹竿,插著槓丸的樣子。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只是腹部大了點,這比一般全身性肥胖的人更要注意。
體脂肪並無法由體重推算出來。一般來說,測量體脂肪的方法包括以下一些: 1. 水中測量法:藉由脂肪比重比水輕的原理,在實驗室中測量人體的比重來推算體脂肪百分率。 2. 皮下測量法:使用體脂肪測量夾來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算是較簡易的測量法,但誤差值高且只能推測出皮下脂肪,對於內臟脂肪無法測量,所以無法得知整體體脂肪率。 3. 近紅外線測量法。 4. 雙能量X光測量法。 5. 生物電阻測量法:利用脂肪與水份導電率不同的原理,藉由人體電阻的測量來推測脂肪在身體中所佔的百分率。這也是目前市售體脂機最常見的測量原理。 因為體脂機的普及率提高,所以在學校保健室、健身房、減重門診甚至一般人的家中都會備有體脂機可供測量。不過,一般的體脂肪儀是籍由電流導傳間接來估計體脂肪多少,因脂肪不能導電,所以當膀胱沒排空、胃有進食、大號沒排乾淨…等情況時,均會造成估計錯誤。為了避免誤差,最好固定時間將身體”廢物”排空後再測量,會比較準確。 由於體脂肪儀的測量不是沒誤差的,所以檢查結果必須由專科醫師判讀才可以減少錯誤發生。其實我們在家評估體脂肪減少沒有,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看看衣服鬆了沒,只要衣服鬆了,體脂肪鐵定有減少,可能比體脂肪儀還實用。
(這是板上的板友最常告訴板友的的方法: 1.照鏡子 2.用皮尺 3.相片記錄每一段時期的照片) 體脂肪率是指身體成份中,脂肪組織所佔的比率。看起來胖的人,不一定脂肪率高;相反的,一個外型瘦小的人若不運動,體內還是可能囤積很多脂肪。體脂肪計係透過人體電阻原理,利用低電壓電流,測出電阻的單位,因為人體組織中的體脂肪是不導電的,而其他非體脂肪部分有70﹪為水分是可以通電的,如果電阻越大,體脂肪就越高。 測體脂肪組成,用醫院的大儀器最準,愈是簡化的,愈不準確。可以將自家的儀器帶到醫院用較精密的儀器做一次對照。 由於人體的體重、體脂肪率會隨著時間、飲食及身體機能和所含水份不同等因素而略有改變,因此,儘量選在固定時段測量才能作為比較的依據。一般來說,早上一起床上完廁所時,體內水分較少,所以,測量出的體重會較輕,但是脂肪的重量沒有變,當然體脂肪率就會升高,反之,下午測量出的體脂肪率較低,但也較為精準。若是加上水分攝取異常的多,一天之內體內水分含量變動更大,則造成誤差的程度則更顯著。 專家建議,最好的測量時間是晚上洗過澡、就寢前,空腹狀態時,測量時,最好只著內衣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