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生酮Keto]生酮知識Keto Knowldge」標籤的文章

生酮飲食一定是健康的嗎?

 以下不是我寫的 不知道大家的意見如何,我的答案是「不一定」,要看你怎麼吃;即使你生酮,在燃燒脂肪,可是吃錯了,一樣不健康,甚至比高醣飲食更不健康。 在看了不少酮學提出的問題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很幸運,一入門觀念就是正確的!所以今天談談我學習健康生酮飲食的過程與經驗。 柏格醫生是我學習健康生酮飲食的入門老師,他在youtube有中文頻道,也英文頻道,裡頭有很多的重要生酮與斷食的知識,他是一個很慈悲、很有愛心的醫生。 他自己曾經因為錯誤的飲食導致嚴重肥胖,在年輕時就遭遇許多病痛,包括關節炎等等疾病,所以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飲食營養,最後建立了自己的健康生酮飲食與斷食觀念,透過youtube的頻道來宣導。 柏格醫生也販賣營養補充品,有自己的商品網站,但是我從未購買過,有些人因此以為他就是一個商人而放棄觀看、學習他的影片,這是十分可惜的;其實,絕大多數的影片,他只是發表他的研究與臨床經驗,並非是宣傳自己的產品。 以前我不懂柏格醫生為什麼要在「生酮飲食」這四個字的前面,再加上兩個字「健康」,看了許多酮學的問題與飲食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還有「不健康」的生酮飲食。 健康的生酮飲食是分階段的。 一開始先攝取大量的脂肪食物、適量的蛋白質食物、與超大量的綠色葉菜類蔬菜,同時補充足夠的天然鹽。 大量的脂肪食物,最好是奶油、乳酪或是核桃之類脂肪含量超過70%以上的食物,這麼做是要讓身體進入燃燒脂肪的模式,也就是生酮狀態;同時,這是避免飢餓,而能順利進入長時間斷食的關鍵。 適量的蛋白質食物是維持身體一日所需的蛋白質來源,最好的蛋白質食物是雞蛋,而不是肉類,但我看到有不少人是以吃大量的肉類來攝取蛋白質,這麼做其實不聰明。 一來肉類也含有醣份,二來是身體對肉類的蛋白質利用率很低,不到雞蛋的一半,因此依靠吃大量的肉類來補充蛋白質,除了滿足口腹之慾外,對身體並沒有太多好處。 芬利教授也說過,我們應該把蛋白質食物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 超大量的綠色葉菜類蔬菜,這是柏格醫生所說「健康生酮飲食」的關鍵,絕大多數會想採取生酮飲食的人,若不是因為肥胖,就是因為糖尿病(第二型)。 不論是肥胖還是糖尿病,真正的病因都是來自於胰島素阻抗,特別是肝臟的胰島素阻抗,這意味著肥胖或是糖尿病都有某種程度的肝功能受損;為了修復肝臟,我們必須攝取大量的綠色葉菜類蔬菜來幫助肝臟修復,特別是十字花科的綠色葉菜類蔬菜。 但看到許多酮...

體脂肪標準

身體脂肪率分類表 分類 女性(體脂肪%) 男性(體脂肪%) 必要脂肪 10-13% 2-5% 健美(常運動者) 14-20% 6-13% 健康 21-24% 14-17% 可接受 25-31% 18-25% 肥胖 32%+ 26%+

膽固醇的數值真的越低越健康嗎??

膽固醇是合成性荷爾蒙不可或缺的原料,我們都知道,更年期的婦女因為女性荷爾蒙的大幅降低,因而提高心血管疾病、骨質酥鬆症、憂鬱症、失眠、皮膚老化等等的罹患率,睪固酮與新陳代謝,男女性功能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息息相關;膽固醇也是合成負責抗壓以及具有消炎作用的腎上腺皮質素(cortisol)的原料,除此之外,膽固醇也是膽汁的形成以及皮膚在接受日照後合成維生素D時的必要原料,所以 當我們努力的把膽固醇給降低的同時,這些需要膽固醇才能順利達成的生理活動,當然也會同時的降低。

168 186生酮飲食??傻傻分不清楚

很多人看別人說 168 或 186 ,就去學就去做,希望這些人先搞懂為何要提倡斷食的原因,瞭解後再看看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或到底需不需要斷食,生酮飲食,不一定斷食,斷食一定不是生酮飲食。

Keto 生酮飲食核心知識

生酮飲食 是什麼,直接講重點,就是 近乎無糖的一種飲食的方法 (除了蔬菜類的醣以外,而蔬菜要排除根莖類,像馬鈴薯、米、麥、洋蔥、紅蘿蔔等這些高含醣食物都要少吃),執行的方式主要是看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

生酮殺手_脂質代謝異常

如果生酮飲食要擔心酮酸中毒,還不如擔心郭業璘醫師近期分享的案例 ” 脂質代謝異常 ” ,脂質代謝異常這部分應該是每個人體質的關係,而且最糟糕的是目前好像沒有辦法先期檢測,所以如果你想要嘗試生酮飲食,初期執行時定期的檢測相關的血脂指數,我想是有必要的,因為沒人知道自己是不是脂質代謝異常。

血酮多少以上才是酮酸中毒?

代謝狀態 血酮濃度 (Beta-OHB , mmol/L) 混合飲食 0.1-0.2 一夜斷食(混合飲食) <0.5 營養性生酮(碳水 50g 以內) 0.5-5.0 醫療性生酮狀態(碳水 20g 以內) 2.0-7.0 飢餓 5.0-8.0 糖尿病症酮酸中毒 15-20

生酮飲食手腳麻的原因

自從生酮飲食來,有時會有手腳麻的現象,網上查詢後歸類大部分人發生的原因及解決的辦法: 1.水喝太少 2.鹽吃太少(鹽一天至少可以吃到15g,但自己試過不太可能吃這麼多,就儘量吧) 3.補碳或破酮造成的(這應是個人體質關係) 4.生酮初期酮適應症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