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33434?fbclid=IwAR2A_dd2oJCilGkGa5Of_bd-7n213apxMQKF_R6H5RrTOmbO3t_eNx7gED4
AI分析IPO 高大教授指引股票出脫點
〔記者蔡清華/高雄報導〕高雄大學教授黃健峯、張志向運用人工智慧(AI),分析台灣歷年發行數千檔的IPO(首次公開募股),發現若掛牌第一天下跌,就該立即出脫持股,反之則可期待後續漲勢,但以一個月為限。該研究成果發表於SSCI國際期刊「Investment Analysts Journal」並獲選為年度唯一最佳論文。
黃健峯表示,近年來人工智慧廣泛運用研究金融領域,預測股價、投資組合等,但用以探究台灣歷年發行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開募股),還是第一次。
張志向解釋,比起一般股票的次級市場,利用IPO進行實證分析,更能精確地分析投資人行為是否出現「處分效果(投資人急售獲利、惜售損失等較不理性的投資行為)」。因為多數IPO投資人的持有成本為承銷價,一旦上市後股價大於承銷價,即可反映出投資人處於贏家狀態,反之則是輸家,這也給了他們很好的研究路徑。
黃、張以一九九○年至今,台灣數千檔IPO總體市場資料,包括成交價、成交量、報酬率、股民進出場等數據進行分析,當IPO的周轉率高/低,意謂頻繁交易/交易冷清,從中印證股民買賣交易的處分效果,反映出投資人總是把贏家股票賣太快,卻因不想虧損,而把輸家股票持有過久而導致慘賠。
張志向提醒,多數投資人不具備證券分析專業,以致常犯了「買好公司的股票,而不是買會賺錢的好股票」的錯誤,因為財務指標良好、市場評價正面的「好公司」,往往股價已被高估,再進場時不一定會獲利。
本研究調查了IPO發行公司基本面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其上市後的價格表現以及處置效應的重要性。實證結果顯示,IPO發行公司的基本面推動了上市後的第一天回報,上市後一年的回報以及處置效應的重要性。此外,啟發式用於確定具有優越基本面的發行公司的首次公開發行是否具有價格升值潛力,這表明具有最佳(最差)基本面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具有較高(較低)的首日上市後回報;並且投資者更願意(願意)出售具有最佳(最差)基本面的虧損(獲利)IPO。此外,投資者的處置行為對上市後一年的回報影響有限,發行公司上市前的財務報表中的門面對於改善IPO的長期價格表現毫無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