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腫大的財報基本01

腫大的財報基礎

2020/04/08
資產負債表資產類-折舊

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項目還有些金額相當龐大的科目,尤其是「不動產廠房及設備
」,當然不論各行各業,多少必須蓋工作、辦公室、倉儲,也必須經常性的添購機器設備來維持競爭力。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的投資金額頗高,尤其是競爭激烈的產業,添購機器廠房與設備可說是企業競爭的春藥也是毒藥,譬如面板廠,如果停下最新世代的設備投資,立刻會被競爭對手超車喪失競爭力(如友達群創在OLED面板的投資才落後三星半年,競爭力立刻大幅喪失),但如果萬一判斷錯誤投資過當,龐大的設備萬一無法很快產生效應,會立即無情地反噬企業的淨利,造成長年衰退的無底洞。

當然,在評估企業的價值,與其去看不動產設備廠房的絕對金額,還不如去觀察「折舊」。

任何機器廠房設備都會隨著使用時間而慢慢老舊,如產能漸漸下降,生產效率慢慢減少,而且再怎麼耐操的機器設備終究會有報廢走入歷史的一天。

舉各位買車為例,購買一部新車假設花費100萬,一部車起碼開上七、八年甚至更久,所以在會計處理上,不能在第一年就認列100萬的費用,而是要逐年認列折舊費用,假設你打算開10年,假設10年後得舊車只剩下5萬元的價值,每年攤提折舊的費用則是(100萬-10萬)×10=9萬。

在會計上,買車當下認列100萬的車輛設備,當年年底就必須提列9萬的折舊費用。

常見的折舊攤提計算方法有兩種,一是直線法,如上述那部100萬車輛。第二種叫作「加速法」,闢如100萬元買進一部車,但第一年可能會提列較多一點的折舊,闢如每年攤提1/5,第一年攤提100/5約等於20萬,第二年這部車子的帳上價值只剩下100-20=80萬,第二年再攤提1/5,所以第二年的折舊費用:80/5=16萬....依此類推到第十年,加速折舊法的概念在於,機器設備在比較新穎的初期,由於效能比較高而能產生較多的貢獻,所以在初期認列較高的折舊,機器到了老舊期,效能各方面比較低,所以就攤提比較低一點的折舊。

以上是折舊的基本概念,當成基本常識就好,投資人不必花時機去計算公司的折舊細節,重點在於如何運用?以及判別折舊金額是否過高而造成企業營運的負擔?

投資人千萬別只看到龐大的折舊金額便立刻否定企業的投資價值,如台積電每年折舊金額高達2800億左右,而其每年營業收入大約1兆,若只看金額,台積電每年的營收會被折舊吃掉將近30%,這比率的確很高,但是卻沒有影響其營業利益率或降低其每年的EPS。

反面的例子是嘉聯益公司,該公司在2018年耗資50億興建新廠房生產蘋果手機的零件(叫作LCP,很專業不容易三言兩語說明),結果,2018年第三寄~第四季廠房擴建完成後,說好的蘋果的訂單雙手一攤,蘋果最新手機暫不採用LCP,
簡單的說就是當新娘準備了龐大嫁妝,新郎卻悔婚了,嫁妝還好處理,透天豪宅可以變現,幾萬盒喜餅可以變賣或慢慢吃,但為蘋果下一世代所量身打造的LCP廠可就麻煩了,總不能隨隨便便拿到大賣場或跳蚤市場就可脫手變現。

說好得定單沒來,但龐大設備的投資金額可得攤提折舊。

嘉聯益部分財務數字  

2019
2018
營收(百萬)
17,029
15,520
折舊金額(百萬)
1,309
957
稅後淨利(百萬)
411
801
稅後淨利率%
2.41
5.16
EPS(元)
0.9
2.08
廠房與設備(百萬)
12,308
10,892
從嘉聯益公司的財報數字來看,新廠落成在2018年第四季,但2019年的營收只增加150億,但新廠從2018年就開始攤提折舊,新廠完全落成後,2019年折舊金額增加到13億,連帶使得2019年的稅後淨利率降到2.41%,EPS也大幅下降(從2.08元降到0.9元)。
  
該如何判斷折舊金額的增加速度呢?可以用「折舊性FA成長率」來衡量,FA是Fixed Assets(固定資產),也就是當季(或當年)的折舊費用比去年同季(或去年)的增減比率,藉此計算出公司折舊金額的增減比率。

嘉聯益
2019.2Q
2019.1Q
2018.4Q
2018.3Q
2018.2Q
2018.1Q
折舊性FA成長率
32.3
39.8
71.1
116.3
92.0
65.6

從嘉聯益的折舊性FA成長率」數字中可以看到,該公司在建廠與正式開始營運的期間(2018/1Q~2019/2Q),折舊金額的增加速度相當快速。

為升
2019.4Q
2019.3Q
2019.2Q
2019.1Q
2018.4Q
折舊性FA成長率
39.72
35.72
25.32
1.35
-5.05
稅後淨利率
6.99
27.34
28.22
28.69
25.12
汽車零組件公司為升,其折舊費用從2019年第二季開始爆增,結果只撐了兩季,到了2019年第四季就承受不了爆增的折舊費用而造成稅後淨利率大幅降低。
  
反觀折舊金額相當龐大的台積電:
台積電
2019
2018
2017
2016
折舊性FA成長率
26.15
0.89
6.49
16.91

台積電過去幾年的折舊金額的年增率其實很低,這代表著台積電增加固定設備的投資腳步其實相對穩健許多。

折舊性FA成長率偏低是好公司嗎?
見台玻,台玻是間投資步調緩慢的老舊公司,其過去幾年的折舊性FA成長率:
台玻
2019
2018
2017
2016
折舊性FA成長率
-6.59
-2.28
-6.98
-13.74
為什麼會出現折舊金額逐年下降?主因是舊機器廠房逐漸淘汰不再提列折舊,且新擴增廠房設備的速度遠遠不如廠房淘汰。如台玻這類投資腳步緩慢的公司,雖然折舊金額降低,但也顯示其競爭力的衰退,投資人最好也避免這類折舊金額長年累月不斷減少的公司。
   
小結論:
1、投資人在各種財務資訊系統如money DJ、XQ或券商提供的軟體上,在損益表中其實是查不到折舊費用,建議去看現金流量表。
2、折舊金額是否會造成營運負擔,不能光看折舊金額的絕對數,而是看折舊性FA成長率,投資人得密切留意折舊性FA成長率突然爆增的公司。
3比較低的折舊金額或低折舊性FA成長率並不等同好公司。
2020/04/08
金融負債

資產負債表的另外一大類別是:負債類。負債的科目隨著金融商品的多樣性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在此並不想當個文抄公,請有興趣的讀者自行去閱讀資產負債表。

首先必須先提出一個「顛覆性的概念」:

「上市櫃公司很少只是因為單純的負債過多而倒閉」,負債一如人體的脂肪,適度的脂肪能夠提供人類活動的能量,沒錯,過胖的確會造成身體負擔,但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並非過胖,而是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或者是肺炎傳染病等急性症狀,甚至車禍天災等等。

企業的倒閉因素很多,如長年累越的巨幅虧損,現金流量的調度失靈,人謀不臧....眾多原因,雖說過多的負債或舉債不當也會間接造就企業死亡,但絕對不是主要或直接原因。

如果企業的成長性夠強,不必擔心負債過高,闢如台積電2019年年底負債總額高達6472億,會不會嚇壞往來銀行廠商或投資人呢?

譬如統一超商的資產負債表上的「應付帳款+其他應付款」,動不動就是五六百億的餘額,可怕嗎?一點都不可怕,而且對於像統一超商這類公司,其經營的核心價值其實就在超高餘額的應付帳款呢!請仔細思考,統一超商的營收是收取大量現金,然而卻不必立刻支付現金給商品的供應商,這不就等於隨時有五六百億的「免利息現金」在手上提供周轉嗎?

鴻海的應付帳款更是高達上兆新台幣,鴻海向零件與材料供應商買貨,卻可以開出少則三個月長達將近一年的支票,鴻海取得這些原材料零件來生產手機,手機可能都已經賣出好幾個月了,居然還可以繼續以「應付帳款」的形式積欠供應商,就經營的觀點來說,簡直是「美麗新世界」呢!

試想想,我的書可能都已經賣了地球一圈了,賣書所得的書款都已經拿到股市來回操作好幾趟了(先不管投資輸贏),而我竟然還可以對上游的印刷廠或紙廠說:「過一陣子再還你們錢吧!」,美不美妙。
  
在一般的評估負債的財務分析方法,有幾個常用的數據,如負債比率、負債淨值比、現金流動允當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利息保障倍數、長期資金適合率....等等,先別急著找定義與學習如何計算,這些財務比率的數值,對投資人判斷投資與否的幫助很低。

延續剛才應付帳款的話題,我將負債分成兩大類,一是金融負債,二是營業循環負債,後者如同前述統一超商或鴻海的應付帳款,是基於正常營業循環下所產生的「支付遞延」,並不會造成企業營運負擔甚至還帶來許多資金調度的效益。但金融負債就不一樣了,金融負債必須定期償還本金與利息。

在此提供一個可用度比較高的財務比率:「借款依存度」
借款依存度=各種金融負債總餘額÷股東權益餘額

與其他負債類的財務比率相比,借款依存度排除那些因為營運循環所自然產生的負債,更能明確顯示出企業的真實負債狀況。

借款依存度%
2019
2018
2017
2016
台積電
10.81
10.76
14.05
17.93
統一超商
14.91
19.13
4.36
9.04
大立光
0.17
0.51
0.43
0.05
中華電
0.44
0.44
0.45
0.47
矽創
4.22
9.15
0.4
0.39


台積電與統一超帳上的總負債大得嚇人,但真正攤開她們的借款依存度,反而是相當低呢!或許讀者對於借款依存度的大小沒有清楚概念,讓我們繼續看些借款依存度比較高的產業(如建設、航空、汽車、貿易代理、太陽能、鋼鐵)與公司:

借款依存度%
2019
2018
2017
2016
日勝生建設
276.46
230.03
510.9
507.61
華航
166.46
183.11
190.76
202.94
裕隆
365.4
225.26
169.05
127.79
茂迪
121.42
135.63
95.91
82.17
大聯大
136.45
138.69
134.46
145.48
大成鋼
151.74
103.14
212.43
180.04

傳統常用的負債類財務比率不可靠,舉華航與統一超商來相比,兩家公司的負債比率與負債淨值比差距很小(見下表),難道可據此說明兩家的負債水準差不多嗎?

負債比率
2019
2018
2017
統一超
76.82
65.52
57.46
華航
79.48
73.91
73.81

負債淨值比
2019
2018
2017
統一超
331.44
190.05
135.07
華航
387.34
283.26
281.86
  

兩相比較之後,讀者應該更清楚負債的真實結構,統一超的負債是基於營運循環所產生,而華航的負債中卻有一大部分是向金融業舉債而產生。

2020/04/07
資產負債表資產類-應收帳款

現在的企業,甚至小商店或個人自營商,幾乎沒有完全現金支付的經營型態,搭計程車可以刷各種支付工作,連小麵攤都加入了panda eatuber eat,而開始改變以往「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模式。

既然延遲支付或信用交易已經躍居交易大宗,讀者更應該了解會計上的「應計基礎」的概念,否則就算只是開間小麵攤,可能都會被應計基礎的現代支付體系搞到「黑字破產」,也就是明明有盈餘,卻因為周轉不靈而倒閉。

最容易理解的例子是電視購物,透過電視購物台,可以在短期內衝出極高的生意(營業收入),但當您歡天喜地出貨時,可能面臨高額的應收帳款,譬如三個月才能向購物台結一次帳,結帳時在東扣西扣之下還是只能拿到一張180天的支票,也就是說當你出貨時,有可能會在九個月甚至更久之後才能收到現金,另一方面,萬一得要現金支付上游廠商、人事、電視台佣金、管銷,你必須承受九個月的資金調度壓力,如果現金能力不足,很有可能會導致「生意作越多、破產速度越快」的「黑字破產」(會計上用黑字代表盈餘、紅字代表損失)。

也許有人會質疑,如果應收帳款的對象是蘋果、鴻海、台積電...這種倒閉機率幾乎是零的公司,就算收了他們高額的應收帳款,又有什麼關係呢?是的!也沒錯!但必須具備很強的資金調度能力,譬如握有大量現金,闢如擁有許多銀行借款額度,但不論是現金或是銀行借款額度還是有限,企業的經營者必須仔細斟酌應收帳款的天期、對方的信用、自己的現金水位。

站在單純台股投資人的立場,能做的努力就是避開那些應收帳款很高,或是應收帳款逐漸惡化的公司,至於什麼是應收帳款過高?其實隨著一家企業的營收上揚,其應收帳款免不了會跟著增加,所以投資人當然不能只憑應收帳款的絕對增減數字便斷定她的資產品質優劣,而是應該去衡量營業收入與應收帳款之間的關係,應收帳款增加的速度有沒有高於營收增加的速度?有沒有發生「營收停滯但應收帳款卻暴增」的窘狀?有沒有出現應收帳款收現困難的窘狀?

評估企業的應收帳款品質優劣可以利用「應收帳款週轉率()


應收帳款週轉率()=營業收入 / 平均應收帳款

這個數據的意義是,在一段期間內(如一季或一年),公司的應收帳款可以收現幾次?譬如某公司在2019年第4季的應收帳款週轉率()2,則代表該公司應收帳款收現的天數是46天(92÷2),譬如某公司在2019年全年的應收帳款週轉率()4,則代表該公司在2019年的應收帳款平均收現天數是91.5天(365÷4)

從公式可以得知,應收帳款週轉率是越高越好,反之如果逐季或逐年下滑,表示其應收帳款與營業收入之間的搭配性已經轉差,簡單的說,如果應收帳款週轉率呈現長期下跌就意味著該公司的應收帳款已經過高。

應收帳款週轉率的高低沒有絕對的定論,不同行業會有不同的水準,所以,不該用比率的絕對數據高低去衡量不同公司的資產品質,而是用一家公司的應收帳款週轉率的變化趨勢去衡量該公司的應收帳款到底是健康亦或是惡化?』

樂陞部分財報分析                     單位:百萬
001.PNG   
2015年第三季所公布的財報中顯示,應收帳款數字從4.82億爆增到7.94億,雖然營收也跟著增加,但應收帳款周轉率卻從1.237掉到0.937,然後在2015/4Q~2016/1Q,應收帳款周轉率又掉到0.8280.272,而該公司股價在2015年第三季財報公布的2015年11月上旬時,還有100元左右的水準,指示,樂陞股價從2016年起就宛如溜滑梯般地一路下滑,2016年11月終於下市,投資人所投資的股票成為一堆壁紙。

運用應收帳款周轉率這項指標並無法讓樂陞投資人能夠在150~180元的高價區全身而退,但至少能讓投資人在90~100元之間有所覺悟而出脫持股。


某公司姑且稱為唉呦公司: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應收帳款周轉率(次)
0.54
0.67
0.92
1.32
1.71
2.04
應收帳款收現天數
673
548
396
275
213
179

唉呦公司的應收帳款的惡化情形,從應收帳款周轉率(次)的長期變化看得一清二楚,由2014年的2.04次崩跌到2019年的0.54次,換算成收現天數,2014年唉呦公司的應收帳款可以在179天收到現金,到了2019年卻惡化到673天。到了2020年初只好認列應收帳款的呆帳,在2019年認列了244億的損失。

投資人其實在2014年下半年便可透過財報上的應收帳款周轉率(次)發現唉呦公司的應收帳款已經趨向惡化。

 001.PNG  


如果將應收帳款與存貨一起評比:
唉呦公司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應收帳款周轉率(次)
0.54
0.67
0.92
1.32
1.71
2.04
應收帳款收現天數
673
548
396
275
213
179
存貨週轉率
4.72
4.7
7.52
10.95
10.49
9.64
平均售貨天數
77
78
49
33
35
38
售貨+收現天數
750
626
445
308
248
217

這張表的「售貨+收現天數」的意義是「當唉呦公司從生產到賣出到向客戶收到現金」的總天期,從2014年的217天爆增到2019年的750天。

應收帳款週轉率的運用
1、不容易在股價最高點測出公司的資產品質惡化,但至少可以在相對高點時測出。
2應收帳款週轉率走低不一定意味著股價即將步入長空,步入長空的公司的應收帳款周轉率也不一定會走低,但至少是個堪用的指標,投資人必須搭配其他財務數字一起綜合判斷。
3、當投資人發現所投資的公司的應收帳款週轉率出現長期走低,應該採取寧可錯殺一百野不錯放一個的保守態度面對之。

2020/04/06
資產負債表資產類-存貨

隨著公司開業工廠或商店運作,不論是製造業、買賣業或零售業,多少會產生存貨,存貨有兩層意義,一是沒有賣出去的,二是隨時預備等客戶上門採購的,悲觀者會視存貨為「啊!賣不出去怎麼辦?」,樂觀者會有「客戶上門時有生意可作!」,兩種心態都對,也都不純然正確。
 存貨是什麼?依據商業會計處理準則規定,存貨是指備供正常營業出售之商品、製成品、副產品或正在生產中的在製品,將於加工完成後出售者,或將直接、間接用於生產供出售之商品(或勞務)之材料或物料。

   又出現火星文!舉我賣書為例,舉凡還沒賣出的書(商品)、從印刷廠載運到倉庫途中的書(在途商品)、正在印刷廠準備裝箱的書(製成品)、印到一半的書(半成品)、等著送印刷機器的紙張塗料縫線(原料)、印壞了卻還可以當破銅爛鐵賣出的書(副產品)...都算是存貨。

   隨著公司的營業收入增加,存貨通常也會隨之增加,過低的庫存雖然可以避免庫存風險,但卻會面臨「無貨可賣」的窘境,所以,以投資為目的的財報分析者,對於存貨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而且,不同行業也會有不同的存貨水準,如線上網路遊戲業、航運業的資產負債表就不會出現存貨

   存貨高比較好還是低一點比較好?直覺是低一點比較好,可是這必須和商品本身以及營收高低一起衡量。

如果你賣的是黃國華這個滯銷作家的書,存貨當然越低越好,如果你賣的是2020年最缺乏的口罩,越多的存貨意味著未來的財源滾滾。

   高存貨的風險:
   存貨過高的風險在於一旦總體經濟發生反轉趨緩,或該產業產能大量開出造成供給過度而殺價競爭,庫存過高的問題宛如人體的癌細胞往往會成為經營上最大的致命傷,甚至拖垮公司甚至整個產業。

舉例:如果是口罩產業,在2020年武漢肺炎肆虐時,高存貨意味著未來的銷售競爭力,但如果疫苗甚至特效藥問世,滿滿倉庫的口罩恐怕會乏人問津吧!,這時候恐怕得不斷地降價來求售。而且口罩有其期限,如果放太久沒賣出去,過期的口罩勢必要變成毫無用處的垃圾,不得不將存貨打成呆帳,直接銷毀價值歸零(希望這天趕快來)

     庫存一旦過多,加上碰到景氣趨緩,不可避免的就必須得「削價競爭」與「打消庫存呆帳」,不管是「削價競爭」造成的營業利益下降,或打呆帳造成營業費用上昇,最終就是會呈現「營業利益率遞減」甚至淨利衰退的結果。

   低存貨的風險
   高存貨會有風險,難道存貨金額越低越好嗎?非也,如果碰到景氣上揚,存貨過低的公司會錯失企業成長機會。

說了這麼多,評估存貨適度與否有兩大原則
   (1)、必須與營收作搭配,營收如果處於高成長,多備存貨不見得是壞事。
   (2)、必須和公司自身產業作搭配,有些產業必須準備高存貨來應付高周轉率,有些經營循環比較低的產業,自然必須得嚴控存貨金額。

   到底存貨與營收之間如何拿捏衡量呢?會計學上提供了一個數字:「存貨週轉率」
  
     存貨週轉率 = 銷貨成本 / 平均存貨
     銷貨成本是「當季所賣掉的商品的成本」,雖然不等於營收,但銷貨成本和營收之間具有高度正相關,該比率被視為存貨與營收之間的最佳衡量工具。

   所謂的「存貨週轉率」就是存貨從製造開始到賣出去之間的周轉率,存貨週轉率如果是1,就代表這段期間內,存貨被賣出去1次。

   假設國華公司2019年第四季的存貨週轉率是1,就代表2019年第四季這段期間,存貨只被賣出去1次,也代表說國華公司的存貨必須花92天才能賣出。

   從公式可得知,存貨週轉率當然是越高越好,表示每季或每年,存貨被賣出去的次數越高。

   然而每種產業不太一樣,如果是荷蘭ASML公司所生產的高階7奈米半導體曝光機,由於是獨家生產,每年只能生產20~30部,且單價與利潤相當高,所以其存貨周轉率低一點無所謂。

   所以,一樣是每季存貨周轉都是1荷蘭ASML公司的高階曝光機每季賣一部和我賣自己出版的書每季賣一本,意義完全不一樣吧!
  
存貨周轉率(次數)

2019.4Q
2019.3Q
2019.2Q
2019.1Q
大立光
1.4
1.33
0.94
0.84
台積電
1.76
1.5
1.27
1.21

從上表看出,台積電的存貨週轉率都比大立光來得高,但投資人不能因此而認定台積電在存貨管理上優於大立光。而是要看公司自己的存貨週轉率的趨勢,大立光與台積電兩家公司在2019年四個季度,都是呈現存貨週轉率遞增,因此可得出兩家的存貨管理都屬於優良。

存貨周轉率(次數)

2019.4Q
2019.3Q
2019.2Q
2019.1Q
牧德
0.59
0.86
0.93
0.84
中鴻
1.06
1.27
1.52
1.48

從上表看出,牧德與中鴻兩家公司的存貨週轉率,絕對值是中鴻高一些,但兩家公司都出現存貨周轉率遞減的趨勢,所以這兩家公司因為存貨管理欠佳,導致她們在2019年這個超級大多頭年的股價都相當寂寞(牧德股價全年下跌2%、中鴻股價全年下跌0.5%)。

零存貨以及超低存貨的產業之判讀
不少產業其實並不會產生存貨,如航空業、線上遊戲業,這類零存貨的公司自然無須去解讀其存貨管理。

華航(2610)
2019.4Q
2019.3Q
2019.2Q
2019.1Q
存貨
0
0
0
0
存貨週轉率()
0
0
0
0

此外還有些存貨很低、低到可以忽略的產業,如軟體業等,如下表的訊聯公司,其存貨餘額僅有幾百萬元,就算全部變成廢料廢品,也絲毫不影響其淨利,這類公司的存貨週轉率往往會有很誇張的數據,投資人可以不理會其變化趨勢。
訊連(5203)
2019.4Q
2019.3Q
2019.2Q
2019.1Q
存貨(百萬)
7
10
8
7
存貨週轉率()
6.19
6.37
6.31
4.85


以漢唐為例,如果只觀察存貨週轉率,2019年從153左右一路跌到剩下87.6,乍看之下相當難看,然而攤開該公司的存貨金額,其實也只不過三、四千萬,而該公司每一季營收至少都有三十億以上,每季的稅前淨利都至少有七億以上,三千萬的存貨即便是全數打成呆帳造成損失,影響數相當微小,所以像漢唐這類公司,投資人也不用在意其存貨週轉率的變化。
漢唐(2404)
2019.4Q
2019.3Q
2019.2Q
2019.1Q
存貨(百萬)
42
37
34
39
存貨週轉率()
87.6
130
151
153


   存貨週轉率的判斷準則:
1、一家公司的存貨週轉率雖然說是逐年逐季提高是最完美,但我認為只要能夠維持持平不大幅下跌就可。

2、不需要用存貨周轉率的高低去衡量不同公司之間的經營好壞,存貨週轉率這項評估模式,只要用現在的數字跟過去的數字相比較即可。

3、零存貨以及低存貨特性的產業,免評估其存貨週轉率。

2020/04/05
資產負債表:流動資產-現金

()簡論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是公司的第二份財務報表,重點性一點都不遜於損益表,但兩者之間有著最根本的差異,損益表內的所有科目的金額,所代表的是「一段期間內的加總」,而資產負債表的所有科目的金額,所代表的是「某個特定日期的餘額」。

譬如同樣是2019年的財報,損益表內的科目,闢如營業收入,其所呈現的金額是從1/112/31這段期間內每筆營業收入的加總,反觀,資產負債表內的科目闢如現金,其所呈現的金額是2019年年底那一天(也許是12/31、也許是12/30,端視哪一天是年度最後工作日而定),公司所持有的現金餘額。

資產負債表一共有三大類別:資產、負債、股東權益,還記得前文所介紹的會計恆等式:「資產=負債+股東權益」嗎?這張報表所代表的意義在於公司的資產的總額與分類,以及購買或持有這些資產的資金來源:負債與股東權益。

譬如,你想開一家公司,一開始想買一部機器,其售價100萬,於是你自己掏出腰包50萬,另外向銀行借了50萬,從這一剎那起,你的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就會呈現如下:

資產:
機器   100
總資產 100
負債:
銀行借款 50
總負債   50
股東權益
股本     50
總股東權益50

你的公司的會計恆等式就是:資產(100)=負債(50萬)+股東權益(50萬)


()、資產有哪些?
當你的公司開始營業,會買機器設備,開始生產後沒賣掉的存貨,賣掉商品後但還向客戶收款的應收帳款,營業剩下存在銀行或首邊的現金,也許你會去買塊地蓋廠房,也許你會事先支付供應商一筆資金來訂生產所需要的材料(預付帳款),也許你會去買專利權來支付生產與銷售商品的權利(譬如你想出版我的書,你總得事先支付我一筆版權或授權金吧),也許你會把剩下多餘且暫時還用不到的現金拿去投資.....隨著公司越作越大,資產的總類會越來越複雜,筆數與金額也會越來越多,所以就必須更仔細地編資產類的報表。

()、流動資產
當你的公司的資產的總類項目越來越多,你編製資產類報表必須依照流動性高低來依序排列,在會計學上,首先要編的是流動資產,在定義上就是流動性高的資產,所謂流動性就是變現的能力與速度,如現金、存貨、應收帳款、預付費用..等等。

但是,其實我不怎麼認為這些所謂的流動資產就真的具有高的變現性,這是後話,我還是先就會計基本原理來說明。

教科書上會告訴投資人,為了衡量公司的流動資產的優劣,所以有了「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等財務分析指標,這些乍聽下有點像流體力學的饒舌名詞,請你從今以後就忘掉這些無謂的學術雜訊。「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或者從而衍生出來的定義與運用,對於斷定上市櫃公司的投資價值,沒什麼特別幫助。

重要的是,直接去分析流動資產項下的兩個最重要科目如存貨、應收帳款,其他科目或一麻袋的比率,看看就好不必太認真。

咦?眼尖的讀者肯定發現,我為什麼漏掉現金?帳上的現金難道不重要嗎?公司經營不是得握有充裕現金才能應付日常周轉嗎?當景氣衰退時,擁有越多現金的公司不也越能挺過不景氣嗎?不是有很多專家股吹「現金是王」嗎?

對,上述的疑慮都對,但讓我們再回到資產負債表科目的金額的定義:「某一特定日的餘額」。

更簡單的舉例,如果公司在12/31當天向銀行大量借款,於是當年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一定很好看,完全符合那些半調子專家的「現金是王」的歪裡吧!讓我來舉個實際例子:
嘉聯益的部分資產負債科目
單位:百萬
2019
現金
9,709
股本
5,443

2019年年底嘉聯益帳上的現金有97億,她的股本才54億多,光是手上的現金就差不多是股本的將近兩倍,看起來真的是好棒棒、現金牛(發明這名詞的人真的是會害死人),但實情是:
嘉聯益的部分資產負債科目
單位:百萬
2019
現金
9,709
股本
5,443
短期借款
1,268
一年內到期的借款
428
銀行借款
7,590

先不論其他負債,光是嘉聯益向金融業借錢就高達92.86億,等於是手上的現金全部都是借來的,當然,現代企業經營難免對外舉債借錢,舉債不是罪惡,但如果只衡量公司帳上的現金高低就因此斷定該公司的資產品質之穩定性,根本就是鬼扯淡。

   那些鼓吹現金為王的「半吊子專家」,他們所吹捧的卻是「滿手現金」的上市公司,他們錯誤地認為資產負債表上現金科目餘額越多的公司越能挺過所謂的高利率時代或景氣衰退循環,也錯誤地認定滿手現金的公司等同具有「發放現金股利」的能力,甚至其股價在景氣衰退中的空頭市場中會比較抗跌,這根本就是錯誤。

   高現金餘額的公司真的比較抗跌嗎?真的比較績優嗎?

   這問題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許多好的公司如大立光、台積電等等,他們帳上的現金的確是股本的好幾倍,但並不意味著所有高現金餘額比率的公司都是好公司啊!

   別說在空頭市場能否抗跌,就算是在大多頭市場,也有許多滿手現金的公司,其股價走勢其差無比,闢如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第一季這段期間,台股處於最旺盛的多頭(這段期間的指數漲了1500點,是2016到2019年這段大多頭期間中最甜美最好賺的一段期間),我隨手撚來幾家帳上現金很高的公司,來看看她們的股價走勢:

單位:百萬   佔比就是(現金+短期投資)÷股本
001.PNG 002.PNG 003.PNG 004.PNG 005.PNG   
可說是族繁不及備載,上述所列舉的公司,甚至有許多家的現金超過股本呢!但別說抗跌,連在最甜美的多頭期間照樣跌得七葷八素,反觀傳統上一些被大家認定的抗跌現金績優股如台灣大、中華電與日月光,他們帳上的現金居然只站股本的25~50%的低水準呢?投資人如果沒有去細算,還真的會以為這些公司的現金水位很高呢!如果讀者懶得看那麼多數字表格,請直接看結論:

1、投資人往往會弄不清楚「現金」與「現金流量」兩者之差別,現金等於是人體的血液,而現金流量就是人體的血壓。』,衡量現金的重點在於「現金流量」而非現金,關於現金流量,會在本講義的後面章節深入說明。

2、高現金餘額比率的公司對股價的抗跌或助漲並沒有顯著的關係。
3、現金是一家公司經營與生存的重要命脈,但是高現金餘額不代表該公司具有額外的投資價值,更重要的是,投資人得仔細檢視現金的來源,如果帳上現金多半都是舉債而來,在投資的評估上就必須打點折扣。此外在轉投資日益複雜的今天,投資人也得留意上市櫃公司帳上現金的流向,會不會過度集中在子公司,而造成母公司的資產品質惡化的疑慮。

2020/04/04

稅後淨利的進階-稅後淨利成長率(年增率)
 讀者了解稅後淨利與EPS之後,可先別急著找高EPS或高稅後淨利的公司就急著投資,請容我說個小故事:
 我有個遠房親戚,二十五歲荳蔻年華的小表妹,她的結婚對象有兩位,姑且稱為「才俊」與「田僑」兩位男生,兩位都是28歲,年紀與小表妹很登對,他們兩個人的所擁有財產也差不多,都是三千萬左右,而田橋先生的外表還比才俊先生帥氣很多,學歷上,田僑先生是碩士,才俊先生只有大學畢業,經過小表妹的理性思考,她選擇嫁給了田僑先生。
 乍起起來這個選擇很對,但三年後,小表妹回娘家哭訴,說她當初選錯了,我問她,田僑先生有外遇嗎?有家暴傾向嗎?有不良嗜好嗎?小表妹搖搖頭說田僑先生快要破產,反觀當初被她拋棄的才俊先生現在更是飛黃騰達,財產上億。
 她當初犯了一個「評估財產的錯誤」,三年前兩位先生都是三千萬財產沒錯,而田僑先生是六年前繼承了一億財產,到了三年前卻敗到只剩下三千萬,反觀才俊先生六年前剛大學畢業時是白手起家,到三年前靠自己努力累積了三千萬的財富。
 也就是說,同樣三千萬的財富,田僑先生是處於衰敗中,而才俊先生是屬於成長中。
 容我再舉兩個對比例子,如果在2020年年初想要投資南亞塑膠公司或泰碩電子公司,這兩家在去(2019)年所賺到的EPS差不多(見下表),而南亞公司的新聞形象比較績優(外表比較帥),南亞公司的歷史比較優久(學歷比較高),請問你會挑選哪一家公司呢?
 按照我小表妹當年的邏輯,許多人會挑選南亞公司,但卻忽略了「動態上的比較」,南亞公司的EPS是連續三年呈現衰退,反觀泰碩公司卻是呈現長期成長,當然,在投資的當下或挑丈夫的當下,很難去預估未來的狀況,但不論是投資還是婚嫁,還是得看對象的過去紀錄吧:

EPS
2019
2018
2017
南亞
2.91
6.65
6.87
泰碩
3.38
1.8
0.51
  
判斷公司過去賺錢的成長性,可以看個重要的指標:稅後淨利成長率
 稅後淨利成長率=(今年同期的稅後淨利-去年同期的稅後淨利)÷去年同期稅後淨利。
 譬如某公司去年第三季賺1億,今年第三季賺2億,其今年第三季的稅後淨利成長率就是100%,除了季與季相比較以外,年與年也可以拿來比較。

讓我們再攤開2019年每季與2018年每季之間的稅後淨利成長率%:

2019.4Q
2019.3Q
2019.2Q
2019.1Q
南亞
-4.11
-55.62
-64.96
-62.43
泰碩
33.39
29.41
67.95
246.55

很明顯,在2019年,泰碩是不停的進步成長的公司,而南亞卻如破敗的貴族,節節敗退。
 我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是20204月初,南亞與泰碩的未來股價表現就留待時間來考驗吧!但我個人相信泰碩在股價上的表現會比南亞好的機率相當高,因為股價的漲跌是奠定於「成長性」。(2020年前三個月股價表現:南亞公司跌25%、泰碩下跌8.4%)
  
如果把觀察的時間拉長,拉到六季(一年半),投資人會發現,這種處於長期淨利成長的公司,其股價表現也不會太寂寞,見下面兩張表

成長組公司過去六季的單季稅後淨利成長率%

2019.4Q
2019.3Q
2019.2Q
2019.1Q
2018.4Q
2018.3Q
泰碩
33.39
29.41
67.95
246.55
611.51
135.12
健策
62.59
20.65
28.53
313.88
347.1
50.17
倉和
133.42
1446.97
316.27
224.49
365.87
154.45
智邦
34.92
107.46
73.35
45.46
29.04
28.13
聯茂
26.6
79.31
17.79
40.38
65.53
10.19
義隆
124.95
43.39
16.03
48.55
83.29
21.11
健鼎
13.52
21.84
28.8
30.64
31.31
26.03
矽創
72.91
64.12
126.03
148.85
12.74
44.77
寶雅
21.31
4.08
15.76
2.5
11.48
11.72
是方
10.18
6.29
8.41
25.44
20.53
25.56

2018/3Q-2019/4Q股價漲幅
公司
漲幅
泰碩
350
健策
255%
倉和
128%
智邦
91
聯茂
79
義隆
75
健鼎
68%
矽創
55
寶雅
34
是方
25
加權指數
10.7%

衰退組公司過去六季的單季稅後淨利成長率%

2019.4Q
2019.3Q
2019.2Q
2019.1Q
2018.4Q
2018.3Q
鴻海
-23.7
37.74
3.77
0.6
-10.74
24.85
南亞
-4.11
-55.62
-64.96
-62.43
-75.06
10.76
正新
-13.7
-32.69
23.45
-13.76
-39.61
-57.98
華邦電
-115.58
-77.35
-76.32
-73.44
-49.08
34.65
友達
-2044.27
-209.68
-7221.67
-221.48
-111.67
-47.48

2018/3Q-2019/4Q股價漲幅
公司
漲跌幅
鴻海
-3%
南亞
-5%
正新
-2%
華邦電
+0.3
友達
-7%

小結論:越是能夠維持長期稅後淨利成長的公司,其股價的表現,相對起來較佳。反之,處於稅後淨利長期衰退或不成長的公司,其股價表現多半會讓投資人大失所望
2020/04/02
 EPS (Earnings Per Share)每股盈餘(也稱每股淨利)

   EPS=稅後淨利除以股本再乘以10

   瞭解了「稅後淨利」後,是不是就可以閉著眼睛投資稅後淨利最高的公司呢?是不是用稅後淨利的金額來決定投資與否呢?且慢,請看下表:


2019年稅後淨利
2019年底股價
國泰金
627
42.55
台塑
373
99.8
大立光
282
5000

對財務報表完全不懂的人看到上表,肯定滿頭霧水,這倒底怎麼回事?

癥結在於EPS(每股淨利)

2019年股本
2019EPS
國泰金
1317
4.76
台塑
636
5.86
大立光
13.41
210.7

   大立光賺到的稅後淨利282億,只有國泰金的45%,股價卻高出118倍,關鍵在於EPS。

   用更顯淺的例子來解釋,假設你出資幫我出版書籍,你拿出本錢100萬,而靠我出書賺了50萬。以及你出資1000萬,靠某網紅出書賺了50萬。同樣是賺50萬,前者可比後者划算許多吧!

   為什麼計算上要乘以10

   舉國泰金控為例,其股本是1317億元,2019年她賺了627億元,所以每出資一塊錢的股東可以分得627億/1317億=0.476元,而於現在台灣的公司,每股的面額是10塊錢,所以投資國泰金控每一股可以獲得0.476×10=4.76元。

   當然,出資的股東或進場買進的投資人,不一定是用每股10元購買,但不論買進的每股價格是多少?是10元也好,是50元也好,是100元也好,國泰金控每股淨利(EPS)4.76元,就是該公司幫每一股的股東所賺取的金額。

   EPS的基本概念可以開展另一個大哉問的思考方向,試問,你現在願意用多少錢去投資一股國泰金控?她2019年幫每股股東賺4.76元,也許你想用42.55(2019年年底股價)去買,但如果有許多投資人願意用43元去買,這時後其股價自然會漲到43元。

   假設你預期來年(2020)國泰金控的EPS會從2019年的4.76元攀升到5元,說不定你也願意用更高的價格去投資,但如果你預期該公司2020年的EPS會下滑,在其他狀況不變下,你和多數人一樣會認為現在的42.55元太貴,這自然就會造成股價下跌。

   當然,影響股價漲跌的因素有千百種,但EPS的高低以及預期未來的EPS的高低,絕對是影響股價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雖不敢說是第一重要,但EPS對股價的重要性在所有因素當中,絕對至少排在前三重要的順位。


     EPS在投資理財的選股運用上,是個極具關鍵性的重要財務數字,理論上,EPS越高,所能享受的股價就越高,如國巨:

國巨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EPS
16.35
80.30
16.09
6.83
5.48
2.30
當年股價高點
445
1310
355
70.8
67.3
51.7
當年股價低點
203
292
58.5
50.4
41.7
10.75


聯詠
2019
2018
2017
2016
EPS
13.02
10.49
8.25
8.21
當年股價
漲跌幅
+58.1%
+25.1%
+6.6%

聯詠的EPS是連續成長三年,其股價也是連漲三年。


超眾
2019
2018
2017
2016
EPS
8.12
6.90
5.79
10.95
當年股價
漲跌幅
+105.8%
+40.4%
-26.4%

超眾的2017年EPS比2016年衰退,結果股價當年就下跌,後來2018~2019年連續成長兩年,2018與2019兩年的股價就都呈現上漲。
  
泰碩
2019
2018
2017
2016
EPS
3.33
1.80
0.49
2.43
當年股價漲跌幅
+207.5%
+9.1%
-6.8%

泰碩的股價也和EPS的增減呈現正相關。
 小結論:
EPS能否持續增加是股價上漲的充分條件,相反的,一家公司的EPS若呈現遞減,其股價的長期表現自然會疲弱不堪。

2020/04/02
稅後淨利
討論過營收年增率與營業利益率後,總感覺還少了些什麼!一家公司的營收年增率持續高成長只意味著該公司「逮住景氣步入良好經營循環」,穩定且不低的營益率也只代表該公司「本業經營管理能力優良」,依舊無法測出企業盈餘面的全貌。
先回到簡單的公式
營業利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稅前淨利
稅前淨利-所得稅費用=稅後淨利(歸屬母公司淨利)

所以營業利益與真正實際企業的獲利之間還有其他收入與收支等一麻袋的奇怪收入與支出,而現在的正式損益表中,並沒有稅後淨利這項數字,而是改成『歸屬母公司淨利』,投資人閱讀損益表時,必須了解這一點,然而,在常用的財報資訊網站(Money DJ、XQ、或金融業提供客戶的資訊網頁)卻還有『稅後淨利率』以及『稅後淨利年增率』等項目。

為了說明方便起見,我還是採用「稅後淨利」這個易懂的名詞。


2019年第4季國巨簡單損益表 單位:百萬
營業收入
10,016
營業利益
1,686
其他收入與支出
-679
所得稅費用
-114
稅後淨利
893

2019年第4季國巨公司的本業賺了16.86(營業利益),然而到了最後可以供股東分配的稅後淨利,也就是實際最終獲利,只有8.93億,足足縮水了將近五成,除了所得稅費用外,大部分都是被其他收入與支出所侵蝕。

其他收入與支出的項目很多:利息收入與支出、匯兌收益與損失、處分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利益與損失、預期信用減損利益、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負債)利益與損失、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負債利益、資產評價利益與損失、金融資產減損迴轉利益與損失、避險工具之損失、採權益法之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之份額.....
看得懂嗎?感覺上和周杰倫的Rap同屬火星文吧。

看不懂這些火星文怎麼辦?坦白告訴各位,連我也弄不清楚,況且,就算搞清楚這些饒舌會計科目,對提升投資功力甚至解讀財報能力,完全沒有幫助,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才能釐清財報真諦:

(1)、只要搞懂一家公司本業獲利與實際獲利之間的差異性就好
(2)、稅後淨利的重要性在於看其成長趨勢以及據此計算EPS(每股淨利)

其他的枝節就當成難聽的饒舌歌,按下快轉按鍵快速跳過。

看過國巨的例子,容我再舉一個對比的例子:
2019年第4季台積電簡單損益表 單位:百萬
營業收入
317,237
營業利益
124,244
其他收入與支出
4,538
所得稅費用
12,704
稅後淨利
116,035

比較台積電與國巨的最簡明損益表後,您發現了什麼?台積電的稅後淨利與營業利益之間的差距,只有6.4%,而國巨卻高達50%以上,用白話文說就是,國巨的本業雖然獲利頗豐,但卻遭到一大堆非本業收支的因素所干擾,而台積電就相對「乾淨」許多。

用乾淨來形容與思考,投資人應該可以瞭解,其他受入與支出越是乾淨單純,投資人解讀與預估起來就更不容易出錯。

話雖如此,也不能說稅後淨利就不重要,在此我提出一個計算比率:
稅後淨利率

稅後淨利率=稅後淨利(歸屬母公司淨利)÷營業收入

這個比率的概念與營業利益率很類似,能讓投資人了解一家公司每作一塊錢生意(營業收入),最後到底能獲利多少?

讓我們再來比一比2019年第4季的台積電與台灣高鐵、鑽全兩家公司:

台積電
台灣高鐵
鑽全
營業利益率%
39.16
41.86
14.73
稅後淨利率%
36.59
15.2
-9.83

兩家公司的營業利益率很接近,但稅後淨利率之間的差距卻拉開到了一倍以上。鑽全這家公司更是誇張,其營業利益率還有14.73%的優秀水準,但卻被其他支出侵蝕掉所有的本業獲利,稅後淨利率居然出現負數。

2020/04/01


營業利益率(簡稱營益率)

營業利益代表公司本業的獲利水準,理論上是越多越好,但分析起來不能單憑絕對數字,舉鴻海與大立光兩家知名企業為例:

營業利益
(百萬元)
2019.4Q
2019.3Q
2019.2Q
2019.1Q
鴻海
49,748
33,491
15,549
16,109
大立光
11,537
11,211
8,518
5,234

從上表看出,鴻海的營業利益遠遠高過大立光,如果下結論說鴻海的本業比大立光強,投資人肯定不認同,但似乎又說不太上來哪裡怪怪的,於是,在財務分析上便產生了一個超級指標-營業利益率,來解決這個問題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就公式定義,營業利益率是每一塊錢生意(營收),所能賺到多少本業獲益,衍生出去的更廣義定義則是:企業本業獲利與管理能力。

接著算出鴻海與大立光的營業利益率:
營業利益率
2019.4Q
2019.3Q
2019.2Q
2019.1Q
鴻海
2.85
2.41
1.34
1.53
大立光
62.85
60.65
60.49
53.28

相較之下,大立光的營業利益率是鴻海的三十~四十五倍,經營績效立刻分出高下,大立光的股價動輒四、五千元,而鴻海的股價始終連百元都站不上去。

瞭解了營業利益率的定義後,投資人可以因此斷定營業利益率是越高約好嗎?理論是如此,如大立光始終維持著50%以上的營益率,但投資人絕對不能只看營業利益率的絕對值高低。

營業利益率
2019
2019.4Q
2019.3Q
2019.2Q
2019.1Q
台郡
14.59%
24.74
16.68
4.64
0.82
可成
15.4
17.99
16.05
9.13
15.39

台郡與可成都是相當重要的電子零組件公司,兩者之2019年全年的營業利益率相差不多,但台郡的營業利益率是逐季上揚,反觀可成卻出現高度不穩定(2019年第二季一度跌到9.13%)



2019年股價表現
台郡
53.7%
可成
6.3%
所以兩者在2019大多頭年(指數全年上漲23.3%),營益率呈現穩定上昇的台郡,股價全年上漲53.7%,而營益率不穩定的可成的漲幅卻只有6.3%。

用營業利益率衡量公司的標準
(1)、絕對值高低僅供參考,我的標準是只要平均大於5%及可
(2)、相對的逐季變化才是關鍵,如能維持穩定或逐季上揚,才是好公司
(3)、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營益率的表現與股價漲跌呈現高度相關
2020/4/1
損益表的基本格式是
一大堆收入)(一大堆費用)=公司賺賠多少錢

基於管理的詳細性,損益表不能用流水帳的方式來記載,所以必須將同類型的收入、同類行的費用,分門別類一一列舉,所以損益表的基本格式就會略為擴充成:

(某類收入)-(某類費用)+(另一類收入)-(另一類費用).......= 公司賺賠多少錢

讓我們用更專業一點的術語與舉例將損益表最基本格式成現出來如下:

   簡明的損益表格式如下:
新日興2019年第四季簡明合併損益表
科目
金額(百萬)
營業收入淨額
3935
營業成本
3001
營業毛利
934
營業費用
237
營業利益
697
其他收入
29
其他支出
84
稅前淨利
613
所得稅費用
204
歸屬母公司淨利(稅後淨利)
409
每股盈餘(元)
2.29

損益表的公式如下:
   營業毛利=營業收入淨額-營業成本
   營業利益=營業毛利-營業費用
   稅前淨利=營業利益+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稅後淨利(歸屬母公司淨利)=稅前淨利-所得稅費用
   每股盈餘()稅後淨利÷股本×10

   營業收入是損益表的源頭,代表著「做多少生意」,然而做多少生意不等同賺多少錢,營收越高也不見得賺更多的錢,所以必須再去細究營業收入的成本細項,當然,上表是個極度簡化的損益表,正式的損益表的科目與篇幅數十倍於此,但是損益表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上述幾個數據,投資人如果可以充分瞭解其定義和內涵,便可以駕輕就熟地解讀損益表了。

   許多投資人對於營業毛利與營業利益的定義與分際可說是霧裡看花,營業毛利是營業收入淨額扣掉營業成本,營業利益則是營業毛利扣掉營業費用,其實不論哪種利益,損益表的架構都是:

   收益-費用=利益

   損益表中為了管理與分析所需要而將收益、費用與利益大致分了上述幾類,用更簡單的白話來解釋如下:

   營業成本(又稱銷貨成本)泛指與製造、生產與進貨有關成本。
   營業費用泛指與管理、銷售與運輸有關的成本。
   就製造業來說,營業成本泛指與工廠有關的成本,營業費用泛指與總公司有關的成本。這種比喻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符合,但卻能幫助投資人思考。

   舉一家小吃店為例,營業成本包括食材、進貨等,營業費用包括廣告宣傳、水電、薪水、店租等,營業成本比較直接,而營業費用則屬於間接費用。

   但無論是營業成本亦或是營業費用,都是一家公司本業經營所發生的費用,所以,營業利益這項數據代表著一家公司在本業經營上的獲益,更具有經營績效的意義,這個觀點和一般大眾所看重的毛利相當不一樣,外界經常將營業毛利或毛利率掛在嘴邊,其實一個夠精明的投資人應該更重視營業利益才對。
   當然,許多公司會有大量的其他收入與其他支出,如匯兌損益、處分投資損益、資產減損、處分資產損益....等一堆讓人看得頭皮發麻不知所措的項目。
   但是,我的建議是,先別去管其他收入與支出,分析損益表的首要以及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先鎖定代表本業經營的「營業利益」。
   本文的重中之重的重點:營業利益的重要性遠遠高過營業毛利,投資人從此之後,請忘掉損益表中的毛利,直接關注「營業利益」即可。

2020/03/29
營業收入
  
()什麼是營業收入?

營業收入白話的意義是「公司作了多少生意」,讓我們將一家公司想像成一條河流,大公司就如同尼羅河、密西西比河、長江,有些公司的規模小到我當年駐所中和附近的瓦窯溝。

營業收入就是河流的源頭,河水就是資金,河流沿岸有不同的取水用水需求(製造、折舊、利息、管銷、貪汙如同飲用、灌溉、發電與浪費蒸發)

當這條河流流到出海口(或出河口)時,剩下的水量就是公司的最終盈餘(稅後淨利),所以評估河流最後會有多少水量,第一件事情當然是觀察去最上遊的源頭(營業收入)。

當然,大一點的河流會有其他水源如支流、城市排水,這就等同「營業外收入」,正常的河流的最終水量,大部分還是得看其源頭(營業收入)。

上市公司每個月10號之前會公布上一個月的營業收入,然而損易表等財務報表每一季才公布一次,闢如現在如果是410,投資人已經知道上()個月的營業收入,但第一季的損益表尚未公布,所以營業收入對於投資人的判斷具有「較高的及時性」。

這就好像當你站在河流的上游源頭,你可以知道當下的水量,但必須要在一段期間後,才能知道現在的滂沱水量有多少能夠留到最後出海口。

專業一點的術語是:
 財務報表(如損益表)的公佈時間具有落後性,除非上市公司願意提早向媒體透露,或者你是所謂的內部人士,否則財務報表的公佈在相當程度上是屬於「歷史資料」了。雖然財報對於長期投資者具有關鍵性的多空決定因素,但是若可以找到比財報更新更快的神奇數字,不就具備了提早一步去揣測或預估一家企業的營業消長與榮枯的能力呢!這個神奇數字正是每個月的營業收入,營業收入是相當即時且好用的預估基礎。

()、營業收入必須看「年增率」而非「月增率」
  
所謂的年增率,就是這個月的營業收入與去年同月份相比的消長百分比,為什麼要看營收年增率而不是「月增率」

   當然公司的營收如果連續兩個月都比上個月成長,乍看之下很讓人感到興奮,但那也許只是淡季轉旺季的因素,或者是被長假干擾造成工作天的懸殊,所造成的營收成長「表象」。

年增率之所以重要是在於不同產業有其不同淡旺季之區別,如春節期間的觀光股、消費型電子股每年傳統第三季旺季等,評斷一家公司的單月營收若只和前一個月相比,將失去意義且會失去客觀性。

舉個最極端的例子,迪士尼樂園的七月份營收如果遠高於六月份,你認為這一定是好消息嗎?七月是暑假,六月是旅遊大淡季,投資人絕對不可認定迪士尼具有高成長性,而是應該用今年七月營收與去年七月營收相比較吧!

矽創這家公司從2018年8月起到2019年年底,營收與其他財務狀況就進入「長期成長」,股價也從80元左右一路攀升到200元,可說是大盤攻上一萬兩千點的大行情的大贏家:

 矽創周線.png  

觀察矽創在這段期間的營收年增率,表現地相當可圈可點,但如果看其營收的月增率,就會發現,月增率的成長模式並不固定,偶爾會出現一到三個月的營收月增率負成長,從月增率根本無法斷定矽創是否呈現長期成長,除了無法給與正常評價外,投資人還會喪失挖掘大飆股的機會。

 
月增率
年增率
Dec-19
-1.14%
31.33%
Nov-19
-7.69%
25.07%
Oct-19
-5.25%
39.93%
Sep-19
4.05%
50.72%
Aug-19
4.67%
48.14%
Jul-19
6.08%
38.25%
Jun-19
0.16%
30.57%
May-19
8.74%
33.24%
Apr-19
12.27%
28.36%
Mar-19
49.52%
18.31%
Feb-19
-28.52%
42.32%
Jan-19
0.61%
17.80%
Dec-18
-5.86%
8.86%
Nov-18
3.28%
19.46%
Oct-18
2.05%
20.36%
Sep-18
2.27%
5.90%
Aug-18
-2.32%
1.10%

每個產業每家公司都有所謂的淡旺季,矽創的淡季一般出現在每年的11月到隔年的1月,這與多數IT產業類似,而旺季大多是在每年的7~10月,如果投資人看到11~12月的營收比9~10月的營收衰退就斷定該公司步入衰退,這會犯下邏輯性的根本錯誤,任何有意義的數字,絕對不在數字本身,而是在於數字背後所包涵的所有內容,不去深究數字深度只看絕對數字的「雜訊變化」,永遠都無法從單純的數字世界去挖掘出投資的價值。

()、營收成長的重要性

股價上漲的動能與下跌的因素,端視「成長」與否,內需市場淺薄的台灣沒有所謂價值投資,所以一旦經濟失去成長動能,絕大部份公司將會喪失投資價值。許多法人與媒體鼓吹投資人在景氣轉差時可以投資一些「防禦型個股」,乍聽之下有道理,然而細想之下,投資防禦類股的目的只是為了「不賠錢」或「少賠一些」,這不是全天下最荒謬的蠢事嗎!法人的目的是希望投資人能夠進場投資買賣,讓他們賺到手續費,法人的目標很明確,她們要的是投資人掏出買賣手續費。

檢視成長與否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每個月的營收,現在投資人的投資素養較過去提昇不少,懂得去追蹤營收的成長性,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公司派與媒體對此當然是心知肚明,於是他們會故意用模糊的數據概念去誤導投資人,許多對營收成長一知半解的投資人反而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經常讓許多投資人感到納悶的是,明明一家公司的營收明明處於創歷史新高的階段,為何股價漲不動甚至於已經步入空頭?

答案在於股價所反映的是公司「進步的程度」或「退步的程度」,如果進步幅度已經到了「進無可進」的地步,該公司說不定已經面臨中長期的「成長極限」,股價的表現自然就會讓投資人失望;反之,當一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階段,雖然她的營業收入的絕對數字還處於歷史低水位區,其股價恐怕已經打底完成蠢蠢欲動,甚至默默地上漲一大段了呢!

 中華電信周線.png 中鴻周線.PNG  

()、營收年增率要觀察多久

有人認為要至少三個月正成長,也有人認為要連續六個月正成長,這沒有一定的標準,比較想深入研究的投資人可以參考我所設計的「財務六大指標」當中的營收成長率的評分標準。

   斷定上市公司有沒有擺脫衰退泥沼,千萬不能只憑觀察單一月份營收數字便武斷地妄下定論,我認為三個月是個起碼的觀察期,至少比起單一月份更能確定營業趨勢的變化。營業收入好比一條綿延數千公里大河的上游水位,而這條河流的出海口就好比是股價,想要探索下游居民未來的用水量是否足夠的最直接方法,是去測量上游的水量到底是滂沱亦或是乾枯,營收年增率的變化就是類似這個概念。年增率(YoY)的增減可以幫投資人判斷股價長線上的「相對」高點與低點。

如果公司的「營收年增率」從高檔滑落且之後三個月不再創新高的話,就有可能步入了所謂的成長極限;相反的,若營業收入年增率從低檔(或負值)往上轉正且攀升,之後連續三個月的營收年增率不再跌破年增率低檔水位,此時,該公司的營運就很有可能已經進入所謂「否極泰來」的順境了。

股王大立光的營收年增率模式稱得上是分析的典範,在20175月份之前,大立光的營收年增率處於長期正成長,但到了20177()之後至201910月,其營收年增率就陷入了「連續負成長」與「連續低成長」月份交替的衰退期,在這段長達兩年的營收停滯衰退期,其股價表現也陷入泥沼,再有沒有2014~2017年上半年那種意氣風發。
 大立光周線.png  

()、營收年增率的模式為什麼重要?
   台灣多數的中大型公司走的是替跨國企業代工的經營模式,其接單的多寡往往會隨著世界景氣榮枯而浮沉,全世界景氣一旦復甦,只要仍具有接單生產的競爭力優勢,其營收自然也會跟著增加。萬一遭逢世界景氣衰退,其接單與營收自然也會跟著衰退,只是幅度大小的程度之差別罷了。所以當全球的總體經濟開始轉折衰退,就不可能會在短短的兩三個月就好轉,全球總體經濟成長或衰退,都有其一定的循環,宛如航空母艦,掉頭轉向可得耗上較久的時間,總體的循環周期是相當長的,一個景氣循環不論是成長還是衰退,短則半年到一年,長則三、五年以上,反映到中大型公司的營業收入,往往只要營收年增率由負轉正,就會有少則六、七個月,長則一、兩年的成長。一旦轉為負成長則至少也會持續數個月,多則面臨一、兩年的衰退。
2020/03/28
簡單損益表

財務報表有三: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損益表對於投資人乃至於門外漢,肯定經常從新聞上看到「**公司去年賺多少錢」、「**公司第三季的每股淨利...」,就算不知道其內涵,應該都不陌生。

損益表的功能有二:
1、讓管理者瞭解經營績效
2、讓投資者瞭解公司獲利
損益表的基本精神在於「某一段時間」內,企業賺(或賠)了多少錢,所以基本架構是:
(所有收入)(所有費用)

對於門外漢,我並不建議攤開損益表,然後去計算與分析所有的項目,一來太浪費時間,如果您願意認真學習其專業,成為一位財務分析的高手甚至依賴財務專業維生者例外。二來損益表當中有太多「與投資決策沒有太大關係的雜訊」。

去蕪存菁是所有學習領域中最高深一環,初學者或許不曉得損益表內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雜訊?但我可以告訴你,這篇文章就是教導各位如何去蕪存菁。

不管你看到的是哪一種損益表,剛入門的投資人只需要學習與分析下列幾項超級重點:

矽創公司簡明損益表 單位:百萬
項目
2019
2018
營業收入
13,803
10,331
營業利益
2,086
1,043
歸屬母公司淨利(就是教科書上的稅後淨利)
1,231
840
每股盈餘()(EPS)
10.17
6.94

只要弄清楚損益表中營業收入、營業利益、稅後淨利、每股盈餘這四項數字的意義、多寡、變化、來龍去脈以及所代表的投資概念,就足以應付七成以上的公司的分析工作了,可以簡單化的工作千萬不要複雜化。

接下來我會用四篇文章來說明這四項損益表數字。
2020/03/28
建構會計學的三大理論基礎

財務分析必須先了解會計學,會計學的數學計算雖然只有加減乘除,但蘊含與其他學科所不同的數字世界在於三個幾本理論:
()、複式記帳 (二)、應計基礎 (三)、會計恆等式

(一)、複式記帳
歐洲能在十七世紀之後脫穎而出躍居全球牛耳,主因有三:1、工業革命 2、啟蒙運動 3、複式記帳。

複式計帳的精神在於任何一筆與公司有關的商業行為,都必須登錄兩個科目,交代這筆交易的來處與去處,闢如,我向國華銀行借100萬並暫時存在該銀行的存款帳戶,傳統的流水帳是:
「向**銀行借款100萬」。

但複式計帳方式則是:
「國華銀行存款100萬與向國華銀行借款100萬」

複式計帳交代了這筆100萬的來處與去處,比起流水帳更是明確,譬如總大公司賣出100萬貨品給國華公司,中國東方傳統的流水帳可能只是記載:
『賣國華公司**貨品100萬』
但複式計帳就不一樣了,必須載明下列交易:

1營業收入+100萬、現金+100(如果是收現的話)
2、貨品成本(銷貨成本)+80萬、存貨-80萬
3、盈餘+20萬、股東權益+20萬

上述三筆帳務,各自計載在財務報表的左方(借方)與右方(貸方)。

複式計帳方式雖然複雜,但卻能將交易的所有面貌交待地一清二楚,方便管理者查詢過去的生意並依此訂定營運方向。

(二)、應計基礎
所謂的「應計」是指「交易發生的當下就必須計載」,上述例子,總大公司賣給國華公司100萬,就算出貨當下還沒有收到現金,也必須認列這筆交易已經產生,於是有了「應收帳款」的發生,從這個概念衍生下去,總大公司可以不必等到將貨品交割給對方才入帳,甚至可以從雙方簽約當下就開始逐步認列營業收入(當然這又衍生出契約精神)。

此時的帳務,財報借方(左邊)計載應收帳款,貸方(右邊)則記載營業收入。

同理可證,總大公司如果向上游供應商購買原料或服務,就算尚未支付現金,這筆交易也必須在「事實發生當下」在帳本上登錄進貨或各種費用,對應的帳目科目就是「應付帳款」。

當應收帳款收到現金時,原來的應收帳款已經消失,但帳務上絕對不能用一筆抹消的方式,而是再登錄一個反向科目來回沖應收帳款,此時報表的借貸(左右)兩邊都有一筆應收帳款,雖然金額互相抵銷,但必須詳盡地計載。

為什麼要如此麻煩?應收帳款收現不就結案了嗎?別人欠自己的錢不也還清了嗎?答案出在:「可以藉此了解應收帳款的收現時間」,從複式計帳+應計基礎的精神,管理者可以瞭解這筆生意的客戶,他多久還清欠款?還了多少?還了乾不乾脆?要不要和這位客戶繼續來往?甚至可以依此斷定該客戶的信用程度。

也就是說當營收發生時、費用產生時,公司的帳上不一定會有等額的現金收入,而是根據應計基礎與契約精神將交易詳實地記載在帳冊中。


(三)、會計恆等式
既然是複式記帳,每筆交易都必須在報表的借貸(左右)兩邊登錄好幾個科目,所以到最後結帳時,主要的兩個報表(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勢必得維持借貸金額相等。

然而各種費用與各種收入怎麼可能相等?當然不會相等,這就產生賺錢或陪錢。

譬如總大公司去年賺100萬,這意涵著所有收入科目金額大於所有費用科目金額100萬,會計上不能忽略這100萬,必須將之登錄到相對應的另一個科目,譬如股東權益中的未分配利益,這樣就又趨於借貸(左右)平衡了。

在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股東權益,兩邊的金額必須相同,簡單的說,當一家公司剛開業,她必須購買投資生財器具(資產),公司支付資產的資金來源勢必來自1、負債 2、股東權益(白話文就是股東出的錢)。

當公司營運第一年後,賺了100萬,如果沒有分配給出資股東,則必須登錄在股東權益,相對應的科目簡單的說有二:
1是將這100萬存在銀行(資產增加100萬)
2是去償還負債100萬
無論哪一種作法,資產=負債+股東權益這個恆等式必須也肯定會維持平衡。

如果年度結帳時發現不平衡?肯定是哪個環結的帳務處理計算發生錯誤,或者是忽略了某些交易等等,財會人員就必須翻箱倒櫃地找傳票、買賣契約、按計算機、抓業務員來拷問.....就是俗稱的抓帳(財會人員例行噩夢)。
2020/03/27

什麼是財務報表與面對財務報表的四個基本觀念

武漢肺炎讓我無法旅行也無法進行其他工作,閒閒地來寫一整套"財報幼幼班講義",屆時印成指本來供"財報幼幼班"的學員當上課教材:

什麼是財務報表與面對財務報表的四個基本觀念

財務報表其實就是公司經營的成績單與體檢報告書,個人的體檢報告書內包含了身高、體重、擴張壓、收縮壓、脈搏、甲狀腺功能、高密度脂蛋白 H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蛋白比值、GOTGPT、鹼性磷酸脢....有些項目一目了然,有些卻如外星文字,此外,某些項目的高與低,對不同體質與年齡的人有不同的解讀,重點是,非具有醫藥專業的尋常人,往往會錯誤解讀,如耽誤病情或杞人憂天。

財務報表有三大類:
(1)、損益表
(2)、資產負債表
(3)、現金流量表

再還沒有進入財務報表的課題之前,投資人必須先建立四個基本觀念:

(一)、財報的角度
不同的角度決定了學習的切入點,會計與財務分析一共有三種學習與運用的切入角度,切入的角度如同飛機landing,角度弄錯輕則事倍功半、重則造成虧損連連,到底財務分析的角度有哪三種?

1、公司作帳
多數會計學與財務分析的書,都是以教導如何作帳、切傳票、搞懂會計科目、製作財務報表,進階一點頂多教人如何用財務數字進行企業「管理」,其實,就投資人的選股需要上,一點都無須知道折舊費用到底是放在借方還是貸方,更無須去深究融資的加權資金成本,前者是出納與帳務人員的工作,後者是財務長的抉擇。投資人就是投資人,不必去copy帳務員和財務長的專業能力。

2、稽核查帳
另一個財會領域是稽核查帳,如會計師、證交所稽核員、銀行徵授信人員或稅務人員等等,他們面對與運用財務數字的角度,一切以防弊為原則,會計師重視公司的財報有沒有遵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和誠信原則,證交所在乎上市櫃公司財務數字的真實性,銀行幹放款的專員在乎公司會不會倒閉或破產,稅務人員在意的只是公司有沒有逃漏稅......至於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資,並不是他們的必要工作。以稽核查帳為角度的財務知識學習之重點放在會計公報的研習、財務數字與科目的一致性可靠性、財務數字的可信度等等。

也許這類的學習可以幫忙投資人躲開所謂的地雷股,但卻無法幫忙投資人積極選股投資。

3、投資選股-幫助投資人在選股上趨吉避凶、並利用財務基本面轉變時機買進與賣出。

很顯然,投資人學習財報分析,應該從第3個角度切進來,所以在學習上必須去繁從簡,重點學習。

(二)、財報的高度

   在投資的抉擇上,判讀總體經濟的位置的重要性遠遠高於財務報表分析。

如果投資人判斷總體經濟即將或正在步入「嚴重衰退」,在這種狀況下,上市公司的財報數字再怎麼優良,都不具投資魅力,畢竟覆巢之下無完卵,總體經濟如果步入長期衰退,財務結構良好的公司頂多也只能撐住持平的局面。

   在投資的抉擇上,總體經濟決定投資部位的大小(或投資與否),財務分析決定投資標的,或許聰明的人會聯想到,這種說法豈不坐實了「財報無用論」了嗎?如果總體經濟的高度高於財務分析,投資人只要弄懂總體經濟的位置,再根據總經位置進場買賣指數型商品,豈不簡單又輕鬆?

這種說法過於武斷,先不論總體經濟判斷的難度,經濟衰退有大小之分,中小型或短期的經濟衰退經常發生,如2015年人民幣貶值、2010年和2011年兩度歐債危機、2006年第二季Fed調高利率、2005年第三季卡翠娜颶風....等等,這種中小型的總經衰退頂多只是造成股價短期幾個月的下挫,況且好的公司遭逢中小型總經衰退時,其股價也不見得會下跌呢?如2011年第二季以後,台股遭到歐債風暴襲擊,指數從9100跌到6600下跌了27%,然而這段期間卻有相當多公司的股價不跌反漲呢?然而當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或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時,那段期間台灣的上市股票卻無一倖免地大跌特跌。

只有大型與長期的總體經濟衰退才會全面影響股價,如網路泡沫、金融海嘯等期間才會造成股市「全面且長期」的下跌。

從本世紀以來,台灣多數上市上櫃公司的營業和全球景氣的接軌越來越密切,除了規模不大的小型股本公司或純內需產業外,多數具分量的台灣上市櫃公司,其營運很難自外於總體經濟國際景氣的榮枯。

然而一旦景氣回春經濟復甦,也不是所有的上市櫃公司都有辦法抓住復甦契機,所以當總體經濟的狀況回穩之後,財務分析在投資選股的重要性便明顯凌駕在經濟分析之上。

()、財報的準度

上市櫃公司的財報與學生成績單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學生成績單是老師製作的,身體的體檢報告書是醫生製作,然而公司的經營成績卻是由公司自行製作,雖然在制度上有所謂的會計師查核,但報表上的絕大多數的數字自始至終都是由公司自行計算。

這些差距產生了一個盲點,基於人性自私與避險的理由,公司多少會粉飾其營運數字,先不論帳務數據的真偽或合理,單單對於財務數字的詮釋,多少會避重就輕或大玩文字數字遊戲。所以當一家公司公佈其最新財務數字時,投資人如果不懂得財務數字在投資上的運用本質,很容易就會被公司的粉飾性敘述給蒙蔽,況且發布新聞的記者更是樂於幫這些上市櫃公司「客戶」作隱惡揚善的報導,以至於讓投資人掉進上市公司所誤導的「虛假基本面」裡頭,這種行為又讓許多因此受過傷吃過虧的投資人,更加不願意相信財務報表的分析,難怪有許多不明究理的投資人武斷地以為財報無用論。

()、財報的態度

(1)、無須追根究柢:
若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啟人疑竇,投資人無須扮演名偵探柯南,投資人不是檢察官,沒有義務與必要去非得找出其中疑點不可,財務數字若讓人感到不舒服,直接把股票砍掉出場不就得了。

(2)、無須與公司長相廝守:
選股不是婚姻,沒有信守買進承諾之義務,就算見異思遷也無須背負任何道德壓力,且選股上還擁有搞七捻三的自由,一旦財務數字發現變化,或營運趨勢發生改變時,投資人立刻可以棄船逃亡,犯不著陪著鐵達尼號去撞財務冰山。
(3)、不必強求百分百準確與平衡:
投資之財務分析著重在數字的變化和趨勢,投資人只要能夠判別公司營運的消長即可,犯不著為了許多例外的狀況而去過多詮釋,譬如投資人只須瞭解最新一季或最近一個月的營收、營業利益率或EPS,到底是處於成長?衰退?轉折?就夠了,無須去精確計算什麼少數股權?或斤斤計較某個比率到底是15.25%還是15.05%?,因為投資行為不是考試,更不是上班謀差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基隆-有洋蔥的嘉佳鐵板燒

在基隆老社區國家新城 ( 樂利三街 86 號 ) 裡的這家嘉佳鐵板燒,擁有著一群死忠的客戶,老板人非常和善,喜歡在店內與客人暢談與說笑,但你如是一個只想默默品嚐美味鐵板燒的人,老闆也不會打擾你,讓你可以享受一頓美味評價的餐點,為何說他是一家有洋蔥的鐵板燒呢 ? 因為在這裡其實也埋藏了老闆心中對妻

基隆-純正韓國泡菜

近年韓風看韓劇、追韓星、吃韓食,大家早已習慣且蔚為時尚,位於七堵菜市場的阿吉媽泡菜,為何說它是純正韓國泡菜,除了阿吉媽本身是韓國人外,另外因為阿吉媽的年紀早就是阿嬤等級的老手藝,其實台灣各地早已不乏韓食餐廳,且也有很多是韓國人來開的店,但能像阿吉媽做這種道地老手藝的泡菜的人,幾乎沒有,從前曾經還有一度讓他兒子開餐廳,可以吃到道地的韓國餐,但後來因為太累了,把餐廳收掉,真可惜。

基隆-陳家高麗菜餅(外脆內軟、菜乾甜)

現在又改回之前的餐車,原店變成賣滷味了,要注意~~ 高麗菜餅 (25 元 ) ,算是基隆才有的特殊口味早點吧 ( 一般相同製作方式的都是蔥油餅 ) ,但沒想一樣的餅,裡面鋪滿了高麗菜,竟是讓它多了一份香甜滋味及高麗菜的嚼勁,麵皮外酥內軟,再搭配調配過的醬油膏、甜辣醬 ( 喜歡吃辣的人可以加上老闆自製辣粉 ) ,滋味讓人回味無窮,這家位於基隆麥金路上